择恩
择恩 2025年9月21日

冥想的本质(半成品笔记)

个人成长 付费 blog

「冥想」有很多种形式,例如常听的正念,我们佛教的念佛、禅定,道教的静坐,印度的瑜伽,还有止观、内观、内丹、气功,等等,它们都可以被称为「冥想」。

  • 为什么它们都能被称为「冥想」?
  • 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?
  • 如何客观的评价冥想?
    • 冥想有什么好处?
    • 冥想有什么坏处?

这篇文章,都会给你答案。这应该是全互联网,关于「冥想」最系统的文章,没有之一。

(这里先明确告诉大家,现在互联网上过度吹嘘冥想。冥想其实是把双刃剑,它对多数人而言,是有益的,但对部分人是副作用的。我们要客观、理性的评价它,而不要一味的吹捧。)

什么是冥想?

首先,冥想是什么?根据「维基百科」的定义:

Meditation is a practice in which an individual uses a technique – such as mindfulness, or focusing the mind on a particular object, thought, or activity – to train attention and awareness, and achieve a mentally clear and emotionally calm and stable state

翻译成中文:

冥想是一种练习,在这种练习中,一个人使用技巧。例如正念,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对象、思想或活动上。来训练注意力和意识,并达到精神清晰、情绪平静和稳定的状态。

但我觉得概括的不好,为了方便理解,我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义:

「冥想就是把你的注意力,转移到一个不容易产生情绪的地方,然后你就会进入一种不喜不忧的平和状态」。

冥想的常见方式

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「冥想」一般有三种方式:
一、发呆,什么都不想
二、转移注意力,把注意力集中在不会带来情绪的事物上
三、开放式冥想,你什么都可以想,但想的时候不加批判

传统冥想多数属于第二种。例如:

  • 将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(呼气、吸气、呼气、吸气);
  • 想象上(想象自己静坐在河边,河水流淌,想象一个花瓣落下,落到河水上);
  • 动作上(瑜伽动作);
  • 念诵或背诵诅咒(例如念佛诵经:观自在菩萨,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 照见五蕴皆空,渡一切苦厄)



总之,由于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,当我们把意识集中在某件中性的事物上时,就不容易受到情绪和思绪的打扰。所以做完冥想的多数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平静、心态变得稳定。

(为什么是“多数时候”呢?因为对于一些人而言,冥想反而是有害的,这个我待会再说)


现在,你了解了冥想的底层逻辑,其实就是「让注意力专注于不容易产生情绪的地方,进入一种不喜不悲的状态」。


日常中的冥想

聪明的观众可能会发现,我们完全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日常的事物上面。例如我们走路、吃饭的时候,都可以冥想!

例如走路的时候,大多数人都是两只脚走路的。走路的时候先踏出一只脚,再踏出另一只脚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踏出的脚上,脑子里面默念左脚、右脚、左脚、右脚。这个时候,你的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脚步上,而且也是处于于不忧不喜的稳定状态。